敬請註冊 ... !    登入
關於本協會
登入
軟體品質資源專區
主選單
最新討論文章
討論區主頁
   軟體工程管理
     系統分析師(System Analyst)應有的本職學能
無發表權

樹狀顯示 | 新的在前 前一個主題 | 下一個主題 | 頁尾
發表者 討論內容
tyrone
發表時間: 2006-03-28 17:31
網站管理員
註冊日: 2003-04-19
來自: CSQA
發表數: 342
系統分析師(System Analyst)應有的本職學能
  「委外問題多,品質不符是元凶」這是資訊傳真週刊第738期的標題,該期引述行政院主計處發布的委外表滿意度報告指出:委外問題發生的類型包括「需求增加或變更(76.3%)」、「進度落後(62.7%)」、「廠商人員異動(49.2%)」、「廠商品質不符需求(41.8%)」,而認定品質是委外問題的元凶。也有業界先進認為「與其談委外品質,不如對委外時程的掌控更加著墨」。當然其中也有委方認為在與業者簽訂合約時,多半對品質都能加以限制,不過,「何時完成,反而是考驗」... 云云。

  依筆者的觀察,委外的品質的確是個問題,但品質問題是一個結果,源於或歸因於前面所說的:「需求增加或變更」、「進度落後」、「廠商人員異動」、「廠商品質不符需求」,最終使資訊服務委外以遺憾收場。但是,前面這些問題的原因何在?歸結其原因,其實就是委外的需求不清,而這個問題多半是由委方所造成的,委方的需求不清,預算編列不實,當然後面就問題多多。而談到「需求」的議題,就不能不談談「系統分析師」這個角色。這裡談的系統分析師,指的不單是供應商執行產品開發團隊裡的SA,也包括委方的系統分析師。

  我們假設一個狀況,某政府機關編列了五百萬元的預算,委外開發電子公文系統。在RFP中述及了許多且完整的功能需求,並且要求系統應俱備「友善的使用者介面」、「方便的操作流程」、「強固而且完整的資訊安全機制」、「資料處理要有高度的完整性」、「快速列出公文的本文及附件」。委外單位提出這樣的系統需求,供應方在評估專案的成本與期程的時候,其實是相當困難的,因為這個專案及系統的需求(包含非功能性需求)很不清楚。供應方如果承包了此案,做到失敗是必然的。 或許委外單位會認為,因我的專業素養本來就不夠,所以需求提得不好是應該的,而且有供應方進來承接,顯然這個RFP是可以接受的,因此,做得不好或品質有問題,其責任就不在委方,而是承包商了。但這樣的想法,並無法為甲方需求不清找到合理的立足點。

  根據政府採購法及軟體生命週期過程國家標準,委外單位有責任要把需求說清楚,即「應依功能或效益訂定招標文件」,其所謂的功能或效益的範圍請參閱政府採購法相關條文。在專案當中如果需求(包含功能性與非功能性的需求)非常清楚的話,專案的成功是可以期待的。而現在委外的專案之所以問題多多,總體來說就是因為需求講不清楚,因此,一步錯後面的每一步都有問題:需求不清、預算不足、專案沒有充分的執行時間。或許有人會說,我們在提出需求的時候,都有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員或是資訊單位人員協助,但事實是,這些人員的參與似乎沒有發揮多少功效,因為執行系統分析的人員,並沒有扮演好應有的角色。

  以目前而言,不論是政府部門的系統分析師,或者是供應商開發團隊的系統分析師,其最擅長的多是軟體需求分析及設計的技術,他們在結構化分析設計,或是物件導向分析設計方面的技能都不差,但是事實上,這些技術在談到最初的需求分析時,似乎是不太管用的(當然個中好手亦所在多有)。委外單位在提出需求時,多數都是到處去打聽有那些親朋好友的單位做過類似的系統,然後東抄一點西截一段,最後來個乾坤大挪移,就完成了一份建議徵求書(RFP),審查這份RFP的長官看到洋洋灑灑一大篇的需求與規格資料,不免會問上兩句「提出這些,有沒有問題啊?」而承辦人會「很老實」地回答:「這裡面的東西○○單位及XX單位也是這樣做的,沒有問題的....」於是長官就想啦:「別的單位可以做出來,那麼技術上是沒有問題的,應該是OK的。」於是就放行了。由於缺乏完整的思考與邏輯推論,這樣出來的東西,當然是沒有辦法符合委外單位的需求,到後來常常發生需求變更是不足為奇的。到了供應商的系統分析師這端,開始做系統分析時,也是把功能需求確定,透過需求訪談,將軟體的功能需求弄清楚,通常前述的:「友善」、「方便」、「強固而且完整的」、「高度的完整性」、「快速」等要求,會是等到產品做出來後,再去問委外單位的意見,這個時候就有可能會發現,原來整個產品的架構根本是錯的,無法達到委外單位的要求。問題是東西做出來了,時間也超出了預定的時程,而委外單位也有預算執行的壓力,因此,只好看看合約中的功能是否都達到了,如果達到了就結案吧。事實上,一個稱職的系統分析師(SA)應該可以將客戶所提的:「友善」、「方便」、「強固而且完整的」、「高度的完整性」、「快速」等要求,轉化為具體的物理性需求,而且是可以計量的,可以測量出來的,可以驗證的。

  不論是合約甲方或乙方,一位稱職的系統分析師除了要會分析與設計的技能(需求的展現方式,例如DFD、UML、IDEF...等等),及具備撰寫技術文件(需求規格書)的能力外,還需要具備哪些本職學能呢?筆者認為,一個稱職的系統分析師,應該要有系統思考的能力、具備系統觀,在需求發展階段,應該要能夠考慮到軟體品質的課題,此一部分可參考CNS 14948-1 品質模型(ISO/IEC 9126系列標準),亦即應具備功能性、可靠性、可用性、效率、可維護性及可攜性等軟體品質因子及其所屬次因子的知識,了解這些因子對於所開發產品的意義,這些因子對於客戶、使用者及更廣大的利害關係人的意義。並將這些品質因子予以具體化、數量化為功能性與非功能性的需求,然後按選定的工程程序與步驟,進一步將這些需求配置到系統組件上,並基於可測試性及可實作性,做折衷與調整,使需求配置達到平衡。如此,方可使後續各別的設計,例如軟體設計、硬體設計、人工流程設計有所依據,最終產品的變動性也將會降至最低,專案的成本及時程也容易控制。

  上述結合軟體品質因子的分析設計方法與實務,目前在學校教程中並未成為顯學,然而提升系統分析師在這方面的素質,應該是軟體業界降低專案衝繫、提高專案品質及客戶滿意度、增加獲利,必須要做的投資。因為唯有透過系統分析師本職學能的提升,在專案的早期即確立客戶的品質需求,並將之規劃及實現到產品當中,才能夠有效減少重製(rework)流程,降低專案成本,進而從減少的重製中,獲致更多的利潤。


----------------
引文:

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。見諸相非相。即見如來。

林泰龍
◎軟體品質協會 理事
◎經濟部標準檢驗局資訊及通信國家標準技術委員會(TC21/SC3資訊軟體分組委員會)委員
Youtube Channel: http://www.youtube.com/user/tyrone9304

cheng
發表時間: 2006-04-28 16:44
Just popping in
註冊日: 2003-08-28
來自:
發表數: 15
Re: 系統分析師(System Analyst)應有的本職學能
根據統計,導致資訊系統專案無法如期(如預算)完成的四個最常見原因是:
– 缺少與使用者的良好溝通 !
– 不正確或不完整的需求與規格 !
– 不能瞭解使用者真正的需求 !
– 需求與規格的變更及管理失控 !
因此,如何做好資訊系統的需求分析、確認與管理,實為供需雙方的系統分析師及專案經理們非常重要的關鍵任務。

最近我看了一份國內某個已經通過CMMI Level 3 軟體發展部門,為某個政府專案而寫的系統分析書,實在有點訝異與失望。

需求分析首要的挑戰是「要找對人問對的話」,另外就是如何去做專業而嚴謹訪談的紀錄。在這份系統分析書中,我覺得他們做的訪談不僅層次不足,範圍也不夠,而被記錄下來的東西更是少得可憐。要做好系統分析與設計的工作,一定要獲得充分而且明確的資訊與資料才行,如果需求訪談紀錄不正確,參考價值低,未來需求變更的風險就會變得很高,需求管理也更難做。而要做好需求的誘導,需求訪談的工作一定先要有計畫,而且訪談小組的人要先做好功課,最起碼RFP裡的需求項目要先做整理,知道那些是已經知道的,那些是不足的,那些還要再補強,同時也要交叉印證RFP中的東西,需求資料夠不夠完整,是不是一致,在實作上有沒有困難,然後帶著問題去與需求提供者訪談,這樣才會比較週延。

更令人驚訝的是這份系統分析書中的需求規格(SRS),竟然大部份只是將RFP的相關內容直接貼上去,看不到任何專業的系統分析,而有關功能要求的文字敘述不但說明籠統不易驗證,也都沒有系統效能(Performance)的任何敘述,我真不知道如果根據這樣的系統分析書去設計資訊系統,以後怎麼來驗收 !

一個已經通過CMMI Level 3 的知名軟體發展部門都寫出這樣的系統分析書,我們在系統分析的教育上是不是有問題呢 ? 系統分析師對於軟體工程與品質的學養是否有待加強呢 ?
樹狀顯示 | 新的在前 前一個主題 | 下一個主題 | 頁首

無發表權
 
-=協會通訊地址:330047 桃園市桃園區大林路100號6樓 =-
電話:(03) 367-8567 電子信箱:register@csqa-tw.org.tw=-
-=本網著作權為中華民國資訊軟體品質協會所有,禁止未經授權轉貼節錄=-
Powered by XOOPS , Twe76.net